首页 生活 正文

庆、派、爆、融、新:关键词看2019中国文艺

2020-07-15 16:10   来源: 央视网

   

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 资料图片

  拿起来厚实,读起来有味。《2019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延续着“总论”“分报告”“大事记”的成熟体例,并在以往12个艺术门类分报告基础上,适时增加了“网络文艺”分报告。

  “国家荣誉”、“文旅融合”、《流浪地球》、新文艺群体、李子柒……让我们在一个个熟悉的词语中,回顾2019年文艺界大事,同时为读者梳理这本书的精彩内容。

庆——“盛典共情”“国家荣誉”

  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2019年中国文艺,恐怕非“庆”字莫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2019年文艺活动的主线。全书提到“庆”字225次,其中绝大多数都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有关。

  这一年,“优质主题创作不断涌现,书写了讲述中国故事、塑造新型中国形象的复调华章。”(《总论》)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决胜时刻》《古田军号》等组成的主题电影作品群的隆重集束推出,营造出空前热烈祥和欢乐的节庆氛围,给全国亿万观众创造出盛典共情。”(《总论》)“共情”本是心理学术语,指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在这里,“盛典共情”大概指在庆典前后,通过电影等艺术作品,激发起人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个词颇有理论概括力。不仅可以用在电影上,举凡戏剧、影视、音乐、曲艺、舞蹈、美术、书法、杂技、摄影、民间文艺、文艺评论和网络文艺,文艺工作者无不以饱满热情,为全国人民“创造出盛典共情的欢乐契机”。

  这一年,国家首次颁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王蒙、秦怡、郭兰英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曲艺篇》)文艺界于蓝、王昆、贠恩凤、李雪健、周令钊、夏菊花、秦怡、郭兰英、常香玉、梅兰芳、阎肃、谢晋、路遥、樊锦诗等14人和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大事记》)他们“是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将永载共和国史册。”(《电影篇》)

派——“中国学派”“中华美学”

  “中国学派”正在形成,全书提到15次;“中华美学”正在彰显,全书提到9次。

  文化自信、中华美学风范、中国艺术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等重要问题日益成为学界研究与业界创造的共识,大国崛起、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语境全面促进了中国自身文艺理论自觉意识的确立……从“中国电影学派”“中国乐派”“中国动画学派”“中国艺术学派”“艺术人类学中国学派”“舞蹈学中国学派”等命题可见,众多文艺门类都在积极探讨中国艺术学派的可能。(《总论》)

  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观照与建构,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抒写与传承,愈发成为当前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潮流。除了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以书信、文博、音乐、舞蹈、戏曲、服装等符号为叙述核心的作品,均通过极具中国古典美学特征的场景设计和视觉效果,借助朗诵、演唱、表演等多元艺术呈现手段,使具象而直观的历史遗产流淌出别样神韵、焕发出蓬勃生机。这些综艺无不力争让隐含在内的传统文化勾连现实,让潜藏其间的中国精神浸润人心,体现了当前创作者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电视篇》)

  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李子柒在书中被提到4次。分别在《总论》《摄影篇》《文艺评论篇》和《大事记》中。

  知名视频博主李子柒通过短视频向世界不断展示中国田园牧歌式生活段落,以富有古韵意味的着装、取景、配乐,呈现出胭脂、酿酒、刺绣、砌窑、纳千层底等日常生活与生产景观,被当成代表中国文化故事的“新名片”,引发诸多热议。(《总论》)她创作的网络短视频被誉为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大事记》)

爆——《永不消逝的电波》《流浪地球》

  “爆款”年年有,去年也不少。报告对各文艺领域的“爆款”现象和背后原因都有深入分析。

  张火丁在全书中被提到8次。戏曲市场日渐繁盛,重新出现“名角”现象,张火丁《霸王别姬》演出一票难求,被社会和学界称为“张火丁现象”,引发讨论。(《总论》)专家认为,张火丁版的《霸王别姬》是“守正创新、培根铸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例”。(《文艺评论篇》)戏曲评论家傅谨认为,透过年度最值得关注的张火丁新版程派《霸王别姬》和莆仙戏《踏伞行》的演出,“演员中心”的传统创作模式正在回归。(《戏剧篇》)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被全书提到25次。因其横跨“舞蹈”“戏剧”两界,又是“爆款”“红色叙事”,同时受到《总论》《戏剧篇》《舞蹈篇》《文艺评论篇》的关注。

  2019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市场反响堪称“现象级”,其自首演仅一年就在全国各地巡演超过100场,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则是多年未见的情景,可见红色叙事的时尚表达同样可以受到热烈追捧。(《戏剧篇》)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叙事领域所展开的画面流畅、大气而时尚,显示出编导对于叙事调度的扎实功底,也给革命历史题材提供了很好的风格案例。(《戏剧篇》)有媒体称对于《永不消逝的电波》“唯美的画面、紧张的氛围以及声光电影打造的大片即视感,将人们带入那看似平静却暗流汹涌的‘谍战’时代。”(《舞蹈篇》)

  电影《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并驾齐驱,分别被全书提到15次。《流浪地球》的上映被舆论视为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标志。《哪吒之魔童降世》成功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唤醒了电影行业、动画电影人对成人向动画的关注和热情。(《电影篇》)评论家贺泓源认为,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电视剧《都挺好》《亲爱的,热爱的》等爆款作品被奉为艺术市场的救命稻草。实际上,“头部”作品在影视行业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数量更多的“腰部”作品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石。这种爆款依赖症导致行业的两极分化更为突出,市场前景并不稳定。(《总论》)

  缉毒剧《破冰行动》是“先网后台”播出模式,被全书提到7次。这部作品在揭露黑暗的同时伸张正义,拍摄上追求自然光效,尽力还原生活本真状态,从而在影像风格上产生出高度的写实性效果。(《总论》)《破冰行动》无论从创作还是从播出上,都是一次硬核刑侦剧的破冰之旅,它开创了刑侦剧叙事的新风格。(《电视篇》)

  全书中提到最多的网剧是《长安十二时辰》(13次)。“工业化”是2019年网剧的关键词,制作整体升级,如《九州缥缈录》《长安十二时辰》《全职高手》等,具体表现在规模提升、制作精细、使用先进技术等方面。(《总论》)

融——“文旅融合”“互联网+”

  2019年被称为“文旅融合”元年。这个词在书中出现17次,“文旅”则出现26次。

  各类地方戏剧节蓬勃发展,成为城市名片、地方文旅支柱。(《总论》)“非遗+旅游”深入推广,文旅融合发展推进非遗走进了更多百姓的日常生活,实现活态传承。(《总论》)戏曲从“传承保护”到“文旅融合”,尽管目标诉求和落脚点并不一样,但它们经过磨合而逐渐形成新的生态自觉,等于顶层设计与个别的、偶然的自发自觉行为,逐渐汇流而有了更宏观、更完整的联络。(《戏剧篇》)

  尽管旅游演出早已有之,不少院团也参与其中,但在“正统”观念里,它往往只是被看作是“赚钱的项目”。这个情形正逐渐有所改变,比如茅威涛、郭小男在越剧故乡浙江嵊州参与打造的越剧小镇和百越文创于2019年底打造的江南民调版《三笑》,意在探索文旅融合的新形态。(《戏剧篇》)曲艺通过旅游演艺、互动体验、传媒推广等业态,在促进地方消费升级、打造城市品牌的同时,融入时代、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曲艺篇》)

  “互联网+”在2019年出现了新的态势,在书中出现15次。“被互联网统合起来的广大人群共同编织着文化符号与意义的网络,以至任何一种网络文艺形态都可轻易地吸引数以亿计的人群。”(《网络文艺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是未来的一大趋势,打造音乐艺术院校的专业课及基础课的“金课”已是各高校义不容辞的大势所趋。(《音乐篇》)

  在传统影视公司面临艰难的生存境况之时,阿里影业、腾讯影业、猫眼影业等互联网影视公司表现亮眼,“互联网+影视”也将持续为影视行业带来新增量。(《总论》)

  “互联网+文艺”深度转型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艺性网生内容蓬勃发展(比如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音频、VLOG等),还在内在特质上促使文艺观念、文艺实践发生深刻嬗变。特别是,在与传统文艺的比较中,随着质量的提升,网络文艺作品与传统文艺作品的区别和界限日渐模糊,像优秀网络剧、网络综艺作品已达到了优秀电视剧、电视综艺的水准。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文艺格局的深刻调整、媒介/文艺生态的重大变化带来矛盾冲突,但更带来两者的融合创新。(《网络文艺篇》)

新——“新力量”“青年”“新文艺群体”

  “新文艺群体”地位“显赫”,在书中出现71次。

  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已建立新文艺群体代表人士人才库,共发展新文艺群体会员1256人,占新增会员总数的27.93%。中国文联举办专门面向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培训班38期,参训人员3370名。(《总论》)

  青年创作群体继续凸显,艺术电影创作保持稳定。据统计,“在2019年票房超过10亿元的10部国产电影中,有5部为‘80后’导演创作。青年演员、编剧、制片人以及技术人才也逐步进入电影产业链的主力阵容,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论》)

  互联网一代成为魔术事业中坚力量。(《杂技篇》)

  在网民结构中,10~39岁网民占比61.6%,40~49岁网民占比17.6%,可以说,中青年群体的审美趣味、爱好对创作、传播、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甚至粉丝文化、粉丝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有形无形地塑造着网络文艺的发展形态。(《网络文艺篇》)

  网络文学年轻作家与年轻读者在趣味爱好、价值观等方面的叠合赋予创作生产深刻的塑造性力量……创作、消费的年轻化和时尚化,以及玩梗、突出日常趣味等不仅使粉丝经济、粉丝文化带动了创作生产,还很大程度上铸就了网络文学的审美特性。(《网络文艺篇》)

  此外,报告不回避现实问题,对文艺界存在的问题多有评述。比如,无真才实学的官员书法被投资者唾弃。(《书法篇》)“视觉中国”“东方IC”付费下载黑洞照片等引发争议,国家版权局借此契机进一步规范图片版权问题。(《总论》)某些观察类综艺节目过度迎合“窥伺心理”……在资本凌驾于创作之上的行业失衡生态下,节目刻意制造非主流话题,以噱头赢取高流量与收视率。(《电视篇》)某相声演员在表演中侮辱京剧表演艺术家,凸显“三俗”表演的失德问题。(《文艺评论篇》)


责任编辑:七七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新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